9月7日,莞工迎来了4900余位新面孔,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,踏入莞工校门,正式开启精彩的大学生活。
直击现场
温情关怀暖心护航
9月7日,艳阳照耀校园,松山湖、莞城两校区同步开启迎新模式。“欢迎新同学”的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,各学院以独具学科特色的布置点亮报到处,师生员工面带热情笑容迎接新生,热烈与温馨的氛围洋溢在校园之中。

上午8:30,新生们陆续抵达两校区,他们眼中既有对新环境的好奇,更有对大学生活的期待。在家人的陪伴、老师和助班的指引下,同学们有序地扫脸、核验、领取资料、入住社区等,顺利完成报到。
体育馆前、校道上、社区里、楼栋中,人头攒动、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,耳边笑声、招呼声与行李滚轮声交织,青春活力满满。还有大批志愿者穿梭于人群中,或帮新生搬运行李,带他们前往社区入住,或和新生一起参观各个教学区域,耐心解答各种疑问……七彩志愿服,成为迎新现场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
校领导马宏伟、徐勇军、胡钦华分别来到两校区迎新现场,走访各学院迎新点、学生宿舍、学生饭堂等,与新生、家长交流,慰问迎新工作人员。松山湖校区内,马宏伟、徐勇军认真了解新生报到情况,并与新生亲切交谈,了解他们的家乡和专业,介绍学校最新发展情况。马宏伟拍肩鼓励新生:“把握机会,好好学习!”在莞城校区,胡钦华为新生、家长答疑解惑,还深入了解他们对学校餐饮等生活条件的感受建议。
今天,共有12名新生迎来生日。学校为他们准备了蛋糕、鼠标垫、杯子等礼物,入学再增仪式感。马宏伟、徐勇军、胡钦华也现场为黄柏添、罗俊杰、姚松浩、郑湘楠四位同学送上这份生日礼,表达学校的关心与祝福。
迎新亮点
学校学院惊喜不断
为了给新生们送上一个温暖的大学“开端”,学校和学院用心设计,现场亮点多多。

在两校区报到处,一块写着“我的跨越我来莞!!!”的背景板吸引了许多目光,不少新生和家长都选择在这里驻足打卡,留下大学的第一张合影。背景板上的这7个大字、3个标点由全体新生名字组合拼接而成,与前面的“学而知不足”校训立在一起,既是对新生的欢迎,更表达了一份特别的期待。
学校还为每一位新生用心准备了一份“莞工新生启程包”,包括一个莞工特色帆布袋、一件新生T恤、一枚校徽、一个文件袋和一本学生手册,助力同学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。
学校今年继续在迎新现场设立“绿色通道”,为新生提供一站式服务,全面解读国家与学校的资助政策,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忧入学、安心就学。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心准备了“爱心资助包”,内含三十余样贴心物品,包括床上用品、洗漱用品、雨伞、水杯、衣架等生活必需用品,台灯、笔、订书钉、便条贴、胶水等学习用品,以及专属励志卡,激励同学们自强不息、努力进取。
各二级学院也巧思频出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生命健康技术学院在迎新点摆放“新生之树”,新生们的名字被一一书写在叶片形状的卡片上,随着参与的新生增多,“树苗”逐渐繁茂,仿若即将长成“参天大树”。国际微电子学院则精心准备了印有暖心祝福语的小盆栽与书签,借由这些小礼物传递对新生的勉励与期许。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(知识产权学院)以“法社英才 继往开来”为主题设置了红色火炬的展示墙。每个火炬都标注着不同荣誉,还留下了往届学子的签名。现场,新生们兴奋地撕下墙上的火炬贴纸,在相应位置郑重手写签名,通过“撕”与“写”的互动,将学长学姐的荣誉转化为可“触碰”,甚至“承接”的符号。
新生访谈
在莞工,TA们准备“解锁”——
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2025级通信工程专业新生黄文杰,清晨便从佛山市禅城区的家中出发,奔赴松山湖。他是因本身对通信工程怀有浓厚兴趣,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。如今踏入大学校园,他更已做好充足准备,决心为实现职业理想全力以赴。在莞工,黄文杰最想“解锁”的是严于律己的品德、稳扎稳打的心态。他希望自己既要扎实提升专业水平与职业技能,又要锻炼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,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。另一方面,他也打算加入感兴趣的学生社团,寻觅志同道合的伙伴,让大学生活充实又愉悦。
生命健康技术学院2025级智能医学专业新生黎锐豪来自深圳。刚迈进大学校园,他对莞工的活力生机有很深的体会。“校园绿化特别好,整体环境很舒服。一进门就有学长学姐主动过来帮我搬行李、指路线,特别热情。”这份初遇的暖意,让他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满是期待。对于大一这一年,黎锐豪有着清晰的“小期待”:全力备战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;和舍友好好相处,一起营造舒适的宿舍氛围;还要认识更多朋友,拓展自己的社交圈。他想着不急于求成,一步一步解锁小成就。
经济与管理学院2025级经济与金融1班的夏桐恩怀揣着复杂心绪开启大学生活,既有对新环境的些许紧张、对舍友的好奇,还有对未来的憧憬。“最想‘解锁’社团小干事的新身份。”夏桐恩说。她希望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,为同学服务,锻炼自身能力。她也做好准备,将会在社团面试中积极自信地展示自己,争取机会。“来到莞工读研,我最想‘解锁’的核心技能,是把数据分析和算法能力深度融入土木工程研究。”虽然刚刚入学,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2025级土木工程专业新生吴佩阳的目标已经很明确。他希望掌握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信号处理与智能诊断技术,并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实践者参与到具体科研项目中,力争将自己的信息安全背景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新视角。为实现该目标,吴佩阳在入学前,已经按照导师的建议,利用暑假夯实机器学习和结构力学的基础。同时,提前联系课题组的师兄师姐,了解当前研究方向和常用工具,争取尽早融入团队。
(撰稿:刘芷攸 黄奕瑜 陈清照 姚锦程;一审:刘玥;二审:范晖帆;三审:叶妙娴)